“上海话·上海情”
《谈天说地阿富根》首届上海话大奖赛初赛(场)精彩看点
文/罗平
8月3日下午1点还不到,参加“上海话?上海情”《谈天说地阿富根》首届上海话大奖赛的选手们就早早地来到了长宁民俗文化中心抽取比赛顺序号。据了解,这次来参加初赛的145位选手是从7月28日预赛469名选手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语音、语调等方面都比较符合上海话的发音标准,但在接下来的比赛过程中将面临难度更大的挑战。
“老上海”组实力不凡 滑稽小品遗憾落选
下午1:30,比赛正式开始,78岁的朱永浩先生抽取的是本场比赛的头号,他根据随机抽取的题卡用上海话朗读了一篇短文,语气沉稳,发音基本准确,再加上对上海历史、民俗文化、路街典故的熟稔赢得了三位评委老师的好评,顺利通过初赛。81岁的肖燮钧先生同样以的发音得到了评委老师的一致认可。来自长宁区64岁的吴先生拿出自己近日整理出来的200多条老上海话词条跟赛友们交流:“这是根据我小时候的记忆整理出来的,跟《谈天说地阿富根》里的上海话有细微的差别,毕竟上海各地的方言是不同的。‘阿富根’发音老正宗了,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一档节目。”按照初赛规则,“老上海”组的比赛内容是用上海话朗读一篇随机抽取的现代短文,每篇短文中都设置了一定的发音“陷阱”,要求选手能准确把握上海话的语调和字词发音。编号为106号的三人组在分别朗读完短文后,还兴致勃勃地为观众带来了一出赛前精心准备的滑稽小品《赌博害死人》,令人遗憾的是,他们三人没能通过初赛。
“小上海”们现场卖萌
评委观众交关开心
“小上海”和“新上海”组的比赛内容是限时2分钟的语言类节目表演。由于是自备节目,选手们大多是成竹在胸,比赛现场精彩不断。229号选手姚圣哲小朋友在海选中就表现出不错的成绩,在今天下午的比赛中依然是用自己灵活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准确的发音逗“萌”了评委和观众。9岁的蔡莲圣小朋友一点都不服输,幼儿园老师教会的沪语版儿歌顺溜溜一出口,立即得到了评委老师的喜爱。评委老师认真地纠正了她“一座桥”、“世博会”、“我到外婆家里去”中“我”、“外婆”等词语的发音。
有位6岁的小男孩名叫“万紫千红”,现场表现也很突出。“万紫千红”可不是一个修辞,地道的沪语儿歌一口气说出来,立即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掌声。还有许多“小上海”们用上海话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唱童谣、读报纸、播新闻,演戏曲,同样涌现出了不少的选手,年轻一代对上海话的热情和思考引起了现场评委、观众的欣慰和共鸣。
“新上海”们以情动人 “超级奶爸”小品出彩
313号选手金晓怡是一名大学老师,她讲述了自己学习上海话的深刻经历,她说,为了坚定到上海工作的信念,也考虑到她的学生50%都是上海本地人,她一定要学会讲上海闲话。于是在2009年10月亲自报名参加了上海话培训班,在退休沪语播音员老师“嗲嘻嘻、糯嗒嗒”上海话的感染和熏陶下,她觉得上海闲话是世界上最听的语言。除了在课堂学习说上海话以外,课外她还坚持听沪剧、唱沪剧。这段学习经历陪伴她走过了2009年最苦闷的日子,她觉得,上海闲话不单单是一种语言,还是一味营养丰富的心灵鸡汤。
318号选手原本是在上海出生,由于历史原因有过一段下乡插队的人生经历,也由此对故乡寄予了十分深厚的感情。他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自己创作的散文诗《乡音》,感人的诗句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位评委和观众,成功晋级下一轮的复赛。
309号选手谢勇一上场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原来是他抱着个半点大的小“娃娃”上台演相声来了,这位“超级奶爸”在台上表演十分从容,赛前充分的准备让他在“新上海”组中脱颖而出,成为初赛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晚上8:30,初赛场结束,明天(8月4日)晚上7:00将进行初赛第二场(暨启动仪式),届时还将有更多特色看点。